地紋芋螺

Conus geographus   Linné
   

  22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貝壳呈圆筒状,壳貭較薄而坚实。螺层約10层,螺旋部极短,每层的高度增加緩慢。螺頂略高起,稍被磨損,縫合綫浅,生长綫显明,体螺层极为长大,前端微尖。自螺旋部第4层开始至体螺层止,每层均具有一列結节突起,結节突起在螺旋部各层約位于螺层下部縫合綫上方,而在体螺层則位于螺层上方形成肩角。 壳表面被有縐褶状的黄褐色的壳皮。壳面光滑,淡肉紅色,具有密布的褐色花紋。体螺层上具有断续的栗褐色或紫褐色色带3条,壳頂数层光滑,淡肉紅色,常无花紋。壳口狹长,前部較寬,內白色或带淡紫色,具珍珠光泽。外唇厚,边緣完整;內唇薄,接近前端較厚。在內唇外侧前端有縐襞,前沟宽短。靨很小,角貭。
标本测量 壳高(毫米) 113 109 92 88
壳甯(毫米) 54 51 42 39

生物学

栖息于浅海瑚瑚礁間,潮間带的下区,自昼多在海藻下或瑶瑚洞穴中隐藏,夜晚外出活动,本种为芋螺中毒性最剧烈的一种,不慎被其咬伤。很危险。据記載有-5岁的幼童被此螺咬伤,很快引起心脏麻痹,急救不及而死亡,日本亦有类似的記載,如不慎被其咬伤手指,怕毒素蔓延而急速将手指截去,在Matupi島上的人,被其咬后即将被咬处弄破,使血液外流,郎无生命危险。肉赏熟后可食,无毒,用盐淹食味尤美。貝壳光泽美丽,可做玩賞用,在南洋諸島常用它制成手鐲、項鏈等装飾品。

国外分布

本科为暖海产,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,非洲沿岸,紅海,印度,錫兰,日本以及我国也都有分布。

标本信息

标本采集地 海南島的三亚;西沙羣島。